关闭

举报

  • 提交
    首页 > 头条热点 > 正文
    购物车
    0

    新中国70年农业发展的巨大成就

    信息发布者:滴滴预约车
    2019-08-09 09:25:30   转载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农业发展呈现出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实现了举世瞩目的跨越发展,也为未来可持续发展积累了大量弥足珍贵的实践经验。党建网微平台和您一起来了解新中国成立70年农业发展的巨大成就。

    02.jpg

    农林牧渔业全面繁荣协调发展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粮食、棉花、油料、糖料、畜产品、水果和水产品等重要农产品生产能力显著增强,国家粮食安全保障能力显著提升,农产品市场供给取得了巨大进步,不仅解决了占世界1/5人口的吃饭问题,还为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进程提供了重要支撑。

    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由1952年的461亿元(当年价,下同)逐年快速增长到2017年的109331.72亿元,年均名义增长率达11.22%。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及各项构成年均10%以上的高速增长,创造了世界农业发展的奇迹。

    2017年,我国粮食总产量达66160.72万吨,比1949年(11318.0万吨)增长4.85倍,年均增长2.43%。尤其是2004至2015年,粮食生产实现历史性的“十二连增”。棉花、油料亦呈现快速增长态势,2017年的产量分别达565.30万吨、3475.24万吨,分别比1949年增长11.73倍、12.55倍,年均增长率分别达5.44%、5.59%。

    经过70年的逐步发展和深刻调整,农业内部实现了由“以种植业为主、以粮为纲”的高度单一结构向“农林牧渔全面、协调发展”的立体式复合型结构转变。

    新中国70年农业发展的巨大成就

    农业发展基础越来越稳固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和兴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农业生产条件实现由薄弱到明显增强的巨大飞跃,对现代农业发展的支撑能力显著增强。

    一是农业机械化水平持续提升。1949年,农业机械总动力仅为8.10万千瓦;到2017年,达98783.35万千瓦,年均增长率达15.15%。伴随农业机械总动力的快速增长,农业生产用机水平持续上升,全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在2017年达到65.60%。更为重要的是,农业机械服务范围涵盖了农业生产、加工、流通等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作业领域由粮食作物延伸到经济作物,由大田农业延伸到设施农业,由种植业延伸到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和流通业。

    二是有效灌溉面积持续增加。到2017年底,全国共有大中型水库4666座,有效灌溉面积由1952年的1995.90万公顷增加到2017年的6781.56万公顷,增加了2.40倍。

    新中国70年农业发展的巨大成就

    新型农业经营体系不断健全

    改革开放前,我国主要采取合作化和人民公社化的农业组织形式,经营主体(主要为农民集体)、经营形式和经营体系(主要为集体经营)都较为单一。改革开放后,家庭承包经营成为主要农业生产组织形式。在家庭承包经营这一组织形式的基础上,由于农业劳动力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农村改革不断深化,承包地快速流转,越来越多的农产品开始走向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社会化生产和经营。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农业经营性服务组织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不断涌现,并逐步发展壮大,各种新的农业经营形式不断成长。

    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中,种养大户和家庭农场是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生产的基本主体和主力军,实行家庭经营,在农业生产经营活动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农民合作社主要开展合作经营,从而具有联系农民、组织农民、服务农民、带动农民的独特优势和功能;龙头企业主要开展公司经营,在高端农产品生产方面具有显著的引导示范效应和辐射带动效应;农业经营性服务组织着力为各类农业生产主体提供农业服务。由此,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的农业经营主体经历了由改革开放前的农民集体占主导的格局到改革开放初期相对同质性的农民家庭占主导的格局的演变,再到现阶段的多元化经营主体并存、分工协作的格局的转变;以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合作与联合为纽带、社会化服务为支撑、多种经营形式共同发展的立体式复合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日益形成、不断健全。


    新中国70年农业发展的巨大成就

    农业发展新动能基本成形

    由于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确立和完善发展、农产品购销体制改革和农村中小企业的快速发展,农业产业极大地突破了传统的农林牧渔业原始产品生产的范畴,新产业新业态蓬勃涌现。特别是21世纪以来,农业新产业新业态加快发展,已经成为农业农村发展新活力和新动能的重要来源。

    一是农产品加工业迈上新台阶。截至2017年底,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企业达8.1万家,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9.4万亿元,实现利润总额1.3万亿元。

    二是农村电子商务高速发展。商务部统计数据显示,农村地区网络零售额快速增长到2017年的12448.80亿元;农村网络零售额在全国网络零售总额中的比重提升到2017年的17.40%。截至2017年底,全国共有农村网店985.6万家,阿里巴巴淘宝村2118个,农产品大宗商品电子交易市场585家;生鲜农产品电商交易额1391.30亿元。

    三是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蓬勃兴起。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类经营主体达33万家,从业人员900万人,年接待游客22亿人次,经营收入6200亿元,带动700多万户农民家庭就业和增收。

    由此可见,中国农业已经实现由纯粹农业原始产品生产向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等全产业链各个环节共同发展,由单纯的农产品生产功能向文化传承、生态保护和旅游体验等农业多功能开发利用的双重转变。

    新中国70年农业发展的巨大成就

    农业对外经济实现全方位开放

    农业对外开放步伐明显加快、全面推进,从大规模“引进来”到大踏步“走出去”,一跃成为世界农业对外开放大国,开放质量大幅提高。

    一是农产品贸易规模持续快速增长。中国农产品进出口贸易总额2017年达到2013.90亿美元。目前,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三大农产品贸易国、第一大农产品进口国,出口额居世界第六位。从2004年起,中国农产品贸易长期顺差转变为持续性逆差,并且呈扩大态势,由2004年的46.40亿美元扩大到2017年的503.30亿美元。

    二是农业“引进来”由引资向引技、引智领域不断拓展,成效显著。农业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额、外商投资企业投资总额呈现增长趋势,外资利用规模不断扩大,累计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额242.78亿美元、外商投资企业投资总额5192亿美元。在引技、引智方面,通过实施一批重大联合项目,引进了大量农业种质资源、技术、农机装备、管理经验和智力资源。

    三是农业大踏步“走出去”,对外直接投资增长势头强劲。截至2016年底,中国农业对外投资存量超过1800亿元,在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设立农林牧渔类境外企业1300多家。

    农村居民生活正向全面小康迈进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农村居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消费水平持续提高,消费结构不断优化升级,扶贫工作成效显著,农村居民生活实现了由贫困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正向全面小康迈进。

    一是农村居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财产性收入进入寻常百姓家。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49年的43.80元增长到2017年的13432元,增长了305.67倍。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各级政府多措并举,从持续增加居民收入尤其是财产性收入着手,全力为农村居民增收注入新动力。

    二是农村居民生活条件持续改善,消费结构不断优化升级。2017年,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0954.53元,比1980年(162.20元)名义增长66.54倍。2017年,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1.20%,比改革开放前水平下降了近36个百分点。按照恩格尔系数联合国标准,2017年,农村居民生活处于相对富裕阶段,正向富裕阶段跨入,消费层次由温饱型向全面小康型转变。2017年,农村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比1978年增加了38.60平方米,住房条件大为改善;平均每百户拥有的家用汽车、洗衣机、电冰箱(柜)、彩色电视机、空调、热水器、移动电话、计算机分别增加到19.3辆、86.3台、91.7台、120台、52.6台、62.5台、246.1部、29.2台。农村居民人均国内旅游花费由1994年的54.90元上升到2017年的603.30元,旅游潜力不断释放。

    三是扶贫成就举世瞩目。新中国成立初期到1978年,大多数农村居民生活处于绝对贫困状态,1978年,农村绝对贫困人口2.5亿人。改革开放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全力、稳步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战略和大规模减贫行动,农村扶贫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按照2010年贫困线标准,农村贫困人口由1978年的7.70亿人减少到2017年的3046万人,累计减少7.4亿人;贫困发生率由97.5%下降到3.1%。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农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历史性成就,为全球粮食安全、贫困治理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农村供需广告位07.jpg

    打赏捐赠
    0
    !我要举报这篇文章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村网通立场。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